接下来的两日,汜水关内外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。
匈奴大营偃旗息鼓,除了日常的巡逻和戒备,并未再发动任何像样的攻势,似乎在舔舐伤口,积蓄力量。然而,城楼上的诸葛亮和李牧都清楚,这平静之下,暗流汹涌,杀机四伏。
诸葛亮的攻心之计,已悄然展开。
按照他的吩咐,三百多名匈奴俘虏被分开关押。其中一百名体格健壮、眼神中尚存悍意的士兵被单独挑出,转移到了一个相对干净、宽敞的营房。
与那些挤在阴暗潮湿地牢里的同伴不同,他们每日能得到相对充足的食物和干净的饮水,甚至还有医者为他们处理伤口,敷上草药。
这突如其来的优待,让这些桀骜的匈奴士兵惊疑不定。起初他们以为是汉人的诡计,或是临死前的“断头饭”,个个戒备森严,甚至拒绝饮食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看守他们的士兵除了严格限制自由外,并未有任何虐待或侮辱,送来的食物也确实比之前好了许多,伤口的疼痛在药物作用下也渐渐缓解。疑虑逐渐被一丝侥幸和希望取代。
与此同时,关于“李牧将军仁德,欲释放表现良好俘虏返乡”的流言,如同长了翅膀,不仅在俘虏营中悄悄散播,甚至通过一些守城士兵“不经意”的闲聊,传到了另外两百名普通俘虏的耳中。
“听说了吗?那边营房的家伙,顿顿有肉吃!”
“真的假的?咱们在这儿啃黑馍,他们凭什么?”
“说是李将军看他们作战勇猛,是条汉子,打算放他们回去呢!”
“放回去?那我们呢?”
“谁知道呢…唉,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跟着刘曜来送死,家里婆娘孩子还等着呢…”
绝望中滋生出的嫉妒,对生的渴望,对家乡的思念,如同无形的毒草,在普通俘虏心中疯狂蔓延。他们看向那一百名“幸运儿”的目光,充满了复杂的情绪,原本同为阶下囚的些许情谊,开始被猜忌和怨恨侵蚀。
一些人开始暗中向看守示好,试图打探消息,甚至不惜相互攻讦,希望能获得同样的“优待”和“释放”的机会。
这一切,都被岳飞派出的墨卫暗中观察,并一一汇报给了诸葛亮。